IE盒子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我的语言学习经历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和日语的故事

[复制链接]

3

主题

8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3-4-19 05: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如今,会说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越来越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即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中国,学生们在小学时就会学习英语,英语教学十分受到重视。此外,大学时期还会有日语、韩语等其他语言课程。接下来,我将以汉语为母语的角度讲述我学习英语和日语的学习经历。
一、英语的学习
从小学开始英语启蒙,到现在学习英语已经十几年了,英语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经历过学了很久但进步甚微,从而开始焦虑和怀疑自己的过程,所以更明白要放松心态,越忘掉功利的东西,发现和享受英语的美,英语水平的进步会越快。
1、小学时期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学校每天安排一节英语课,使用的是基础的英语书,会附有磁带,用来自己练习发音。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到见面打招呼,单词表里也是最基础的单词。每上完一节新课,会有单词小测和句子小测。
从五年级开始报补习班学习新概念英语,老师要求当堂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下节课听写单词。在学习新概念英语时期,英语水平进步是最快的,可能是背诵积累的内容比较多,量变形成质变,再加上补习班的老师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很年轻温柔的女老师,对学生很亲切,我们都很喜欢她,也更有热情去认真听课并完成课后作业。
2、初中时期
初一时,学校安排重新学习音标,老师从最基本的音标发音开始教,使我们在遇到新单词时,可以根据音标正确读出单词。在初中阶段,老师很注重口语的练习,每节课开始前会先进行对话练习,上课时的习题也会找同学朗读。早自习会请发音好的同学带读课文,每一课学完,都有背诵篇目抽查。
现在还记得晨读时全班大声朗读课文,读的声情并茂,充满感情,现在想想,这应该对于学好英语是挺有帮助的,语言确实是需要多器官刺激的,如果一个单词或词组经过多次眼、耳、手、口的练习,能记得更牢。而且口语可以理解为一种韵律化的东西,常用的expression就是这种韵律,用多了,就会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就会形成语感帮助口语学习。
初二时,新概念英语学习到第二册,由于增加了理化生、政史地的课程,我就暂停了新概念的学习。到初三,英语学习开始吃力,句型语法种类增多,根据老师的建议报名了中考冲刺班,才勉强跟上上课进度。
英语学习的好坏与英语基础也有很大关系,小学英语底子好,到了初中就不需要在上面花太多时间,比较轻松就能学的不错,从而更多时间可以用在其他科目上面。而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不仅听课很吃力,即使课后花费大量时间,也收效甚微。我觉得这也许和心态有关,课后补习基础时已经没有了当初放松的心情,越学越急躁,越自我怀疑。
3、高中时期
高中时期,老师更注重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课讲解课文内容和语法点的时间增多,单词数量和难度增加。从午休结束到下午上课前的这段时间,会用来考察高考必背单词,在高考前完成三轮单词听写。
到了大学回看语法的时候,又想起中学时代学英语,那时候不管是老师教,还是学生自己学,都是把英语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来学的,had better后面要跟原形,help后面可以用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stop doing和stop to do。那时候可能2成的时间用于学课文,朗读课文(例如早读),剩下的就是做题,包括老师讲解和自己做。而做题里面语法题好像占了大部分。
不过,现在也很难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多大问题,毕竟had better后面要跟原形,help后面可以用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stop doing和stop to do这些也都是有用的知识点。没有这些小知识点的积累,就像没有单词的积累一样,也是很难突破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的。但那时候很多知识点过于琐碎和无用,整体缺乏一个良好的框架。
虽然不敢说完全想明白,但现在的我如果回到过去,且可以自己选择的话,我会把做题的时间6成都改为课外阅读,2成改为听力,2成用来学习grammar in use。
4、大学时期
大学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个专业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重视对英语听力和口语的培养。由于甘肃省高考不考英语听力和口语,使我更加认识到与其他省份同学英语方面的差距。
在大一下半学期报名了英语四级,因为疫情的原因改到了大二上半学期考。考前一个月天天刷听力和阅读,听力是我最薄弱的环节,用老师教的精听的方法听写全文,这对听力的提高很大。从一开始的一句都听不懂到现在的能听懂大概意思、明白文章在具体讲什么,这使我更加愿意听英语,听力课也变得不头疼了。最后压线过了四级。接下来一直在备考六级,六级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更高,仅仅靠考前的突击训练很难通过,现在也在努力坚持用老师推荐的灯塔阅读和每日英语听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从大一到大三英语的进步不算很大,但还是打下了一个基础,保持了对英语的喜爱,阅读面拓宽了很多,通过老师推荐的阅读app可以自由自在地看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量也逐渐增多。
渐渐的,觉得英语的学习是需要终身坚持的。总结十几年学英语的经历,其中兴趣和坚持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时间,对于非专业学习英语,攻克阅读和拓展听说就需要很长时间,但这些离自如表达还相差很大距离。这更多的要通过兴趣和坚持不断推动自己前行,努力培养自学能力使自己不要偏离方向。
二、日语的学习
在大二下半学期开设了第二外语的学习,我选择了日语课,老师从五十音图开始教学,接下来是平假名与片假名的书写与认读,接着是音变和音调等具体发音方法的学习。之后,开始简单的单词与课文学习。到了大三上学期,已经接触日语动词和形容词的各种时态变化。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看宫崎骏的电影和名侦探柯南、数码宝贝等等,这使我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当时只能看懂中文版的,于是立志以后要学好日语,看原版的动漫。刚好大学有了选二外的机会,就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日语课。
从语言学方面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相似时,第一语言就会积极的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并且迁移的作用是正面的。[3]
但我觉得,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相似之处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大部分语言体系中,各国的语言语法都是以主谓宾为语序的,但日语有所不同,是主宾谓结构。再比如: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
现在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日语中外来语增加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好多词汇都摒弃了原来的汉语读法,采用了英语的发音,令人背不胜背,这通常都要用片假名来表示。
总的来说,Culture determines language.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语言肯定是有根本区别的,而语言正好可以反映出文化的不同。日本人宣扬的是一种“忍”的精神,以致整个民族都很内敛,表现得很谦恭,好像什么都唯唯诺诺,而欧洲人则不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是属于个人主义的那一类。表现在语言上很容易就看出来。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有时连ゎたし都可以省掉,而英语里面为了强调自己的意愿,经常说一些主观意愿的词,比如I think, In my opinion, I’d like to say。你看,几乎每个里面都有“我”。[4]
万事开头难。学语言就像爬山一样,最开始的一段是最难的,坚持下去反而有了惯性,爬到山顶时,会发现也不过如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学好这两门语言,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